张同铸的艺术人生

2017年11月30日 21:23 来源:搜狐

张同铸:现居住北京。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刘海粟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仓颉书画院院长。清华美院写意花鸟、写意人物画高研班助教、高级研究员、驻地画家。中国写意花鸟主题性创作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濮阳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师承端木梦锡、张国梁、张立辰、郭石夫、王培东、李志向、周宝军等。作品曾获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最高荣誉奖、中韩书画名家作品交流展荣誉金奖、中日韩百位书画名家作品交流展最高荣誉奖。2013年国画作品《春晖》入围中国美协主办的八大山人杯全国花鸟画展,2014年作品[韵]入选“翰墨齐鲁”全国首届花鸟画展。

天籁之上有之音

凡有成就的画家大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笔墨面貌,通过对张同铸绘画艺术的研究,不难发现他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始终注重气与力的运用,总结出正运、侧运、疾运、渴笔等一整套的用笔经验,这使他的作品在不自觉间注入了一种气势和神韵,并形成了他沉着老辣的绘画风格。

张同铸少年时酷爱绘画,特爱花鸟。他笔下的花鸟,色彩斑斓,栩栩如生。花的处理,也如冰雕玉镂般晶莹圆润。1998年美术作品《清香袭人》参加河南省第七届美展。2001年《红梅报春》在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和香港国际书院举办的书画大赛中获银奖,其本人也被授予“国际银奖艺术家”荣誉称号。

他的作品以书入画,强调线条的厚实、质朴。运用干笔,使老干苍劲雄健,画面简练而又意味隽永。他的画虚处犹如京剧唱腔中的低音,音量虽低犹重,最见功夫,也最精彩。

入清华美院深造以来,他的画技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画风为之一变,由洒脱奔放转之为情深意切,由大刀阔斧转之为精雕细刻。有时也在两种画风间相互转换,参差并用,充分体现出画家对笔墨的驾驭能力。在与张同铸交往的短短几年里,我更加感受到了张同铸对艺术、对生活力达尽善尽美的追求。最近,他画了一大批挺不错的花鸟作品,比如《断云千里附归风》,面和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美,山花在幽谷里虽然着色不多,但是给人的感觉很丰富。花鸟画能画出让人感觉大气恢弘不容易,但张同铸做到了。在作品《香风渐渐香风暖》中,画面上四只小鸟在幽静空旷的野外环境里窃窃私语,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弥足珍贵,感受到了画家那种静中求动、追求完美的超然境界,整个画面也很有生气,构图严谨。《和鸣》中在山野的这个景色里,都是大片大片的叶子和细细的藤,黑颜色也处理得很到位,这张画里面没有非常大块的墨块,但是通过不少的小黑块,使整个画面有着重量感,一点都没有让人感觉轻、感觉薄。张同铸在对鸟的处理上,为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有意把鸟画大,产生张力,但给人的感觉恰到好处。在《春晖》这幅作品里,他运用一些淡墨淡彩,但不因淡而薄,墨中有色,色中有墨,达到了一种彩墨交融的艺术效果,还有一些叶子穿插在其中,这些东西都能够使画面撑得起来,这是很显功底的。作品《春风》这张画里面白颜色的花被黑颜色的石头和淡墨衬托起来,衔接得非常到位,再加上用重墨衬托,白花就更加丰富。“吉祥富贵”这个题材很多人都画过,但张同铸的作品给人一种强烈的感染力,朵朵盛开、灿烂娇艳的牡丹映衬着一只昂首高歌的大公鸡,很有精神、很有气度,他画的牡丹花放在画里一点也不俗,和金鸡相映生辉成为很和谐很整体的一幅画,充分展现出了吉祥富贵这个主题。

张同铸的大写意花鸟画也是很有建树的,在《铁骨生春》这幅作品中,用笔大胆泼辣,用线刚柔并进,曲直相间,对比强烈。通过作品,看出了他深厚的传统功力,对吴昌硕的笔墨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他说:“韵就是灵魂,韵高才扣人心弦;情是精髓,情深才意味深长;质是内涵,质坚才神态十足;气是生命,气洁才生动完美。”

张同铸在心摹手追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笔是筋骨,墨是肌肉,笔得形似,墨得神韵”的理论,以及“积、破、浓、淡、焦”的用墨方法,形成了泼墨自然,随机灵便,淋淋漓漓和淡墨中见物的用墨风格。用墨的最高境界是以韵取胜,而水的妙用又是用墨的核心,只有把水用活了,墨色才活,画面才能显现多姿多彩的神韵。因此,他的画总有一种水墨淋漓的味道,但这里的水墨淋漓,决不是一味的追求墨色水晕化的效果,也不是简单地将墨往纸上泼倒,而是以用水的多少,用笔的轻重疾徐去促成墨的焦、浓、淡、干、湿的变化,并巧妙地用水来衔接笔、墨之间的骨肉关系。

俗话说:笔墨出于手而根于心,心不静则艺不达。张同铸始终是以心在作画,以心运笔使墨。他的用笔不仅注重笔致的精美,更注重精神内涵的深邃。他用笔准确多变,在线条中注入了画家的情感,赋予了所描绘对象更深的精神内涵。

张同铸不仅是一位画家、诗人,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书法家,其隶书和行草都相当出色。他在创作中多“以情驭笔,凭性抒发”,所作之书多放中有收,丰富细腻,才情韵致跃然纸上。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他,从不自满,以更加旺盛的精力和更加严谨的学风投身于对绘画艺术的感悟之中,实现了花开两支相映生辉的崇高境界。(本文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旅美画家)

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

走近张同铸绘画艺术世界

好画不是一下就能看完的,如果说宣传画是大声说话的艺术,中国画则是轻声地诉说,需慢慢地品味。西方是人性的文化,中国是人格的文化。

好画首先要“有笔有墨”。用笔要具力度,具内涵,笔线具有书法意味。许多公共场所甚至出版物上的“国画”不具备这条标准。很多展览会上的作品也不具备这条标准。20世纪以来,对中国画的品评标准出现了变化,把西洋画的标准,诸如对造型准确、色彩和结构、透视、解剖等项的要求规定得很完善,以这些标准来衡量中国画,很多中国画便走到身份不明的路上去了。真正的中国画用笔要有书写韵味,要有力量感、节奏感,充满辩证规律,它的顿挫、提按、快慢、干湿、浓淡都要蕴含其中,体现一种对规律的认知和文化素养。这是不容易的。有墨,按照前人画论,笔立形质,墨别阴阳。又说:“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清·张式《画谭》语)。墨在表现浓淡关系的时候,传达出大自然的神采和人的精神。墨可以千变万化,古人说墨分五色是泛指,墨可以分出万千的颜色,古人不用颜色,能为太行和黄山传神,非常生动。色当然重要,但在文人画,往往作为墨色的辅助手段而运用。

第二,好画要讲意境,有意境的基础条件在于要有生动的气韵。“气韵”一词来自谢赫《画品》——“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画是活的,不是死的。不是板的,不是结的,它是有生命的。中国画的“气”加上“韵”,是指一幅画的生命状态。

画有生气、有节奏、有韵律感,便有了气韵,在这个前提下,要看画背后的东西是否深远,有深远的意味便有了意境。“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像好诗一样。画外须有不尽之意。20世纪以来的画家很多人会把画画成生活的图解。这是菊花、那是竹子,索然无味,古人不这样。元代画家郑思孝画的兰花露出根来,露根的兰花是有寓意的。齐白石画《寒夜客来茶当酒》《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极富意境的作品。

黄宾虹给艺评家裘柱常的信中说:“画有初视者令人惊叹,以其技能之精工,谛视而无天趣者,为下品;视而为佳,久视亦不觉可厌,是为中品;初视不甚佳,或竟不见佳,谛观而其佳处为人所不能到,用笔天趣,非深明其旨者视若无睹,久视无不尽美,此为上品。”好画不是一下就能看完的,如果说宣传画是大声说话的艺术,中国画则是轻声地诉说,需慢慢地品味。

中国画首重精神,不强调形式。形式固然重要,但是中国画,首先强调的是内蕴。所以,它不强调张力和视觉冲击力,不强调强烈的构成意识以夺人眼目。这是西洋画尤其是后现代西方绘画的主要特征。

西方是人性的文化,中国是人格的文化,自觉地纳入一种约束力,在内省的同时探究自由,而不是充分地张扬人性,这就非常辩证了。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又要与“修齐治平”的担当意识相结合,这便是“格”,人格文化就是这个意思。

梵高可以追一个比自己大8岁的妓女,割下自己的耳朵求爱,毕加索可以无休止地追求女性。中国画家则是克制中的自省状态,以人格完善作为目标,在自我修为的状态下实现艺术理想,由此形成中国国画家、书法家的生命状态。

古来大家多有“彬彬有礼而后君子”的素质,即便癫狂状态也是因清高而致。所以说,人品多高,画便多高。画画只看天分不行,一定要以读书修为作为补充。画显得“匠气”,明显是修养问题,技巧越熟练,匠气越厉害。画也好,书法也好,都以书卷气息为上。书卷气就是洋溢在书画作品里的文化气息、文人气质和精神高度。按照陆俨少的说法,六分读书,三分写字,一分画画。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讲书画的高古之趣,何谓“高古”,一曰“真”,二曰“朴”,三曰“简”,就做到了高古之“美”。赵孟頫曾提出“画贵有古意”,这个古意大约就是高古之美,这也是黄宾虹一生所寻觅的“内美”境界。

中国画的创作和欣赏都是一个漫长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由浅入深逐步理解的过程。


编辑:华夏快讯网

编辑:华夏快讯网

主办单位:华夏快讯网 信箱: jingjinews@163.com
本站资源除注明来源"华夏快讯网"外均来自互联网或网友发布,数据仅供参考,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或纠正,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豫ICP备170340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