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那些事儿:大杂院儿的年味儿/刘维嘉

2018年12月11日 23:44 来源:国际时报网

      
通州大杂院(图片来自网络)

 

       俗话说,过了腊月就是年,其实,整个腊月都洋溢着过年的味道。每当此时,总会想起40年前在大杂院儿过年的情景。
       那时候,我家住在回民胡同西部的38号大杂院儿,院里有5排平房10户人家,邻居大部分都是通县卫生系统的干部和医务人员,其中有老北京人、山东人、河北人和土生土长的通州人。
       春节近邻,扫房子、备年货、穿新衣、贴春联、放鞭炮、打灯笼……这些暖暖的年味儿,又在我的心头荡漾,转身步入历史的隧道,顺着熟悉的印痕,又把久违的年味儿轻  轻拾起。
      干净整洁迎新年
      春节前夕,大杂院儿的老邻居除了忙着备年货,还要扫房子、洗澡、穿新衣,干干净净迎新年。
        腊月二十四的传统是扫房子,按民间的传统习俗,“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所以要打扫卫生,扫去家中的一切灰尘,破旧立新,也把“穷运”和“晦气”扫出门,迎接新的一年。



通州大杂院(图片来自网络)

 


       打扫卫生先从屋里开始,用鸡毛掸子扫去墙壁和屋顶上的蜘蛛网和尘土,用笤帚扫出柜子下和床底下的尘土。然后再把桌椅板凳,大小柜子和门窗的玻璃擦得透亮。胡同里住在老宅子的街坊还要重新糊顶棚、糊窗户。屋里忙乎完了,再把院子打扫干净。
打扫干净后,人们还要洗澡,老人常说不洗澡不能过年,洗了澡就能洗掉一年的晦气霉运。
       梁实秋先生说:“中国人一向是把洗澡当作一件大事来做。自古就有沐浴而朝,斋戒沐浴以祀上帝的说法。”洗澡过年是邻居们特重视的大事,小点的孩子一般在家里用大洗衣盆洗澡,稍大点的孩子在大人带领下去西大街浴池、清泉浴池或单位浴池洗澡。
       据说在南北朝时期有“长幼悉正衣冠”这种新年穿新衣的习俗。老邻居也都延续着这种习俗,大人要给自己和孩子做新棉袄、新棉裤和新棉鞋,有的到通县百货商场给大人和孩子买轮胎底黑色条绒棉鞋。有的人家还翻改大孩子穿过的棉袄棉裤,续上新棉花,让小孩子穿。此外,还要做蓝色灯心绒或小碎花布的罩衣。那会儿冬天比现在冷,很多大人孩子喜欢穿棉猴儿,有的自己做,有的去商场买现成的。
       吃戴玩乐样样全
       从前过大年,大人都要提前张罗买年货,吃喝穿戴什么都有。
       大杂院儿的老邻居常拿着粮票、粮本和棉布口袋去南大街粮店买粮食,有白面、棒子面、红小豆、机米和节日供应的好大米;拿着副食证、油票和瓶瓶罐罐去万通酱园买油盐酱醋、副食调料、红糖、白糖和桂花酱,还有凭证供应的粉丝、粉条、团粉、碱面和麻酱;去大红门副食店买猪肉、羊肉和凭证供应的小韭菜;去小楼饭馆买带红点儿的年糕坨。还有南大街的饹馇,要买不少,回家炸着吃。



通州大杂院(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这些,少不了给孩子们买好吃的、好玩的,去通县光明食品商店和“高台阶儿”食品店买瓜子、花生,还有水果糖、牛奶糖、动物饼干、黑枣、伊拉克蜜枣和糖瓜儿粘,回到家里按照孩子人数分成均等的堆儿,不偏不向,一人一份。
       还得给孩子买小鞭炮、红灯笼、小人书,特别是要对女孩子特殊关照,给她们买纱巾、头巾、雪花膏、面霜、彩色头绳儿、发卡、发箍、头花和好看的头饰。至于男孩子呢,大人也会给他们买棉帽子、空竹和铁环。
       化整为零放小鞭
       打小儿我就喜欢放鞭炮,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赶上过年,我就和妹妹到崇文区永外李村的爷爷家里过春节。爷爷给我们每人三五毛钱压岁钱,本家四爷还给我们买了不少小鞭炮,那种鞭炮高20毫米,粗3毫米,外面裹着一层红纸。我和发小儿舍不得一次放完,就把小鞭炮拆开单个儿放,常用手指掐着鞭炮的屁股燃放。有的小炮儿是哑的,没声儿,我们就把小炮儿从中间掘折,用香点燃看呲花。
       平时,我们积攒了牙膏袋儿(用锌制的)、骨头、冬瓜皮、冬瓜子、蓖麻子、瓜蒌、桔子皮,到贡院胡同西口右侧的收购站卖钱,存在储存罐里留着过年时买花炮。
上中学的孩子们除了放小鞭炮,也放大一点的炮仗,还有二踢脚,学着大人用右手轻轻捏着二踢脚的顶部,点然捻儿后把胳膊伸向一边,随着“崩——”的一声,二踢脚窜入空中,又“当——”的一声在空中冒出一股蓝烟随风而去,渐渐飘散。




通州大杂院(图片来自网络)

 


       那会儿,人们把鞭炮称呼为“爆竹”、“爆竿”、“炮仗”、“编炮”、“鞭炮”、“编”等。鞭炮最初主要用于驱魔避邪。后来,人们婚丧嫁娶都要燃放鞭炮。现在放鞭炮的范围更广泛了,主要有各类庆典、商场饭店开业、建设项目奠基、新建房屋上梁等等。
       记得我上初二那年的春节前,去东关的同学家玩,同学的父亲正在小屋做鞭炮。同学告诉我,他姥姥家是宋庄公社邢各庄的,村里几乎家家都做鞭炮。他爸爸看到我来了,就对他说:“咱家还有不少火药和药捻儿,你找点儿纸,给同学做挂鞭炮吧”。我正好带着两本不用的课本儿,准备叠“方宝”玩儿,听这么一说,同学要过这两本书,和我一起把课本拆开,裁成纸条,做了80多个鞭炮,同学还熟练地给编了起来。
      1989年,我被调到县民政局工作,经常下乡,对邢各庄有了一些了解,村里的花炮厂专门生产烟花爆竹,农户农闲时也把做烟花爆竹当成副业,据说这里生产烟花爆竹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并保留着传统的工艺和工具,后来成为国家有关部门研究中国古代烟花爆竹工艺技术的重要标本。
       大约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邢各庄村就不再做烟花爆竹了。
       佳肴零嘴儿唇齿甜香
        过大年的前几天,大杂院儿的邻居们就开始张罗着过年的吃食,馒头、红豆桂花馅豆包、糖三角、“枣荷叶”蒸了好几锅,晾凉后放到小屋里的缸内冻起来,留着过年吃。
大年三十儿,家家户户都要炖肉、蒸米粉肉、炖带鱼、炸年糕、炸豆腐、炸饹馇、炸排叉、炸粉条、炸粉丝……到了晚上,一家人坐着小板凳,围在小桌旁,谈天说地,听“话匣子”,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儿。饺子馅是猪肉或羊肉大白菜,配上小韭菜,满屋子都是香味儿。



通州大杂院(图片来自网络)

 

        孩子们都是打小儿学着剁馅儿,后来学着包饺子,包什么样是什么样,都比着谁包得饺子好看、谁包得快。
       印象最深的是包饺子时,大人要在一两个饺子里放一个五分钱的硬币,说是煮饺子吃的时候,谁能吃到谁这年会有福气,当然都是让孩子们吃到了。
过年,孩子们的兜里都装得鼓鼓的,这边装着小鞭炮,那边装着瓜子、花生、黑枣和水果糖,有的兜里还装着果丹皮、糖米花、糖豆,过年最高兴的就属孩子们了。
       打着灯笼满世界串
       过年打灯笼也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儿。
我的童年是在河北省永年县姥娘家度过的。过年时,舅舅早为我们糊好了灯笼,有四棱柱的、六棱柱的,也有圆的;笼骨有用竹条做的,但更多的是用高粱杆;糊灯笼用的都是自己印的彩绘窗户纸,有古代人物、八仙、花鸟等。




通州大杂院(图片来自网络)


       那年我回通县的时候,大舅特意给我做了两个灯笼带回北京,可惜没有保存住。
临近春节,通县的商场商店里都挂着五颜六色的纸灯笼,大人通常会给孩子买一个。那会儿的纸灯笼有圆柱形、方柱形和球形的。圆柱形、方柱形的纸灯笼能上下折叠,球形灯笼是围绕球心轴折叠的。球形灯笼更招人喜欢,原因是灯笼更好看,球心轴两侧分别有小动物的头和尾巴,比如公鸡灯笼、兔子灯笼……为了增加灯笼的延展性,纸灯笼底部或底部的棱上有马口铁做的卡子,用来固定铅笔粗细的小蜡烛。
       过年时,孩子们就乐意跑到外边放鞭炮或者藏闷儿玩。还没等到天黑,心急的小伙伴儿就点燃了灯笼里的蜡烛,穿着厚厚的新棉袄、新棉裤,你喊我叫的,一会儿就聚了一大拨儿,走东家,到西家,无忧无虑地打着灯笼满院子跑,还跑到闸桥、万寿宫等地尽情地玩儿。
        玩得正欢,有的灯笼里的蜡烛倒了着火了,赶紧把灯笼扔在地上,跑回家再朝大人要,大人早有预料,一般都多备着几个。
        过年的日子,大杂院儿的邻居们会端着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有的还带着年货或亲戚送的舍不得自己吃的土特产,互相登门拜年,促进了邻里关系,增进了邻里感情,让大杂院儿像一个亲亲热热的大家庭。还有的骑着自行车,带着孩子大人,提溜着点心匣子和水果,走亲访友去拜年。
        胡同里和大街上多是去走亲访友拜年的人。他们宛如充满情义的梭子,在运河两岸编织着亲情网、友情网、爱情网和真情网,让年味儿中更有温馨的人情味儿。


编辑:华夏快讯网

主办单位:华夏快讯网 信箱: jingjinews@163.com
本站资源除注明来源"华夏快讯网"外均来自互联网或网友发布,数据仅供参考,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或纠正,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豫ICP备17034018号-1